追梦的女孩
外语系 1201班 王 丹
“ 片片鹅绒眼前纷飞,疑是梅心蝶骨醉春风一阵阵残琴碎萧鼓。”
凄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那一年,那一夜有一个女孩正伏在床上的一张小折叠桌上,焦躁的演算枯槁。窗外的冷月更明了、更冰了,一层薄雾萦绕其上,加件衣裳还是不免打着寒战。一个电话惊扰了她,它告诉她,该回家看看了。
一张惨白骷髅似的脸映入她的眼帘。究竟要怎样才能将人在短短的几个月里折磨成这般模样。那两条稀疏却根根黝黑的眉毛那么显眼。似乎只有它们精力旺盛。看着他,脚麻了,腿也不知道还在不在,心也停了。那一个瞬间,她的心都碎了。像一颗水晶一样砸在地上,四分五裂、变成碎末无法复原。他似乎知道她回来了。挣扎着要坐起来,可是竟连手也抬不起来。此时她顾不上脱鞋就上了炕,跪坐在他的身边,颤抖的手摸着那张憔悴的脸、显眼的眉毛......无法发出声音,只是喉咙越来越干,感到无法分泌唾液、无法呼吸......
触及他的腿和脚,只剩下皮和骨。再也无法压抑眼里的泪水,悄悄地,它们跑了出来,滚烫火热。却不知前方的路在何方。茫然中“无如凤吹尘起,漫潦梦屐”。旅途中,乐音、花香、幽谷似乎都在隐晦,只剩下漫无边迹的漆黑。漆黑中找寻出路和光明,愿只是一场噩梦,醒了便不见踪迹。
还记得那些美丽的图画。被他抱起,用胡茬扎她的躲藏、记得他用玉米杆教她编小马和马车、还记得他抱着她的脑袋“拔萝卜”、“捣蒜”的游戏......
深梦里,他的笑声还在。可是三天后“梦翅双飞一逝不复还”。他走了,再也没能回来,可为什么是以那样的方式离开。他很饿、却吃不进任何东西,直到最后,连营养液也都不起作用的时候,他走了。
那时候,她没陪他走到生命最后的尽头。她在准备高考,她无法改变现状,却只能让它发生。那时她很恨,却不知道该恨什么。所以她选择了去希望,从那时起,她梦想着他能够好起来。可最后,他还是走了。
慢慢的她的梦想转变了,她开始希望不存在病痛。她在想,“为什么他最终还是离开了?为什么他没有在早期去治疗这个病?只说,‘没事没事,扛扛就过去了’”。贫穷……没错,还是因为没钱。为什么当民生不再是一张空纸的时候,还会发生这样的事,她想,每一个老百姓心中,都会有这样一个梦想,他们的疾病都可以得到治疗……
尤其在我国人口比重占百分之六十四点三的广大农民。他们的生活简单,朴素,但也自给自足,自得其乐。只是当他们生病的时候,他们会想:“一进医院就得花钱,一花就是一大笔,还是算了吧......”这样的想法让他们的小病熬成了大病,大病熬成了大难,然后无奈的离开人世。在农村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尤其在边远的农村。这几乎是几家户户大人们的想法。当他们的儿子在十几岁的时候,他们就得未雨筹谋,为了给孩子盖上新房,娶上个媳妇,他们不得不离开他们守了半辈子的土地。在外没日没夜的干活,高强度的劳动让他们变的更黑、更皱、更佝偻。
其实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可以安安稳稳的度过他们的一辈子。没有了贫穷,没有了疾病,更不想拖累儿女,让孩子过的幸幸福福,而这些梦就是普天下所有父母的梦。
现在,她考上了一所医科大学的博士生。为了她心中追寻的梦想,正在和导师合作课题,攻克医学难关。为了挽救普天下如大伯那样的病人而努力工作着。她一直都这样追寻着她的梦。她追梦的历程像磁石一样吸引着这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梦一起涌动。这些梦汇成了有一个名字“中国梦”。闪亮又朴素,就在每一个老百姓的口中,眼中,心中。这也许是她,追梦的女孩,追梦的意义吧!
杖朝之年忆人生
王玲玉 外本1201班
这个场景再一次浮现在我的面前,外祖父拖着他瘦小疲倦的身躯为我讲述着他追梦的一生。他承担着无尽的苦难,承载着无数的梦想,使一个家庭驶向了幸福的彼岸。他的一生,不仅见证了一个人的成长梦,一个家庭的成长梦,更见证了一个国家的成长梦。
束发之年的团圆梦
外祖父出生于一个依山傍水的美丽村庄,抗战胜利前,鬼子进村了,他被抓去当了日本人的劳工,羊入虎口,命悬一线,在枪杆的逼迫下为日本人做饭,面对惨无人道的日本人,外祖父万事都得小心翼翼,那是他觉得活下去的理由就是可以偷偷为附近的老百姓送上几碗稀饭。幸运的是,胆大机灵的外祖父最终躲过了鬼子的哨卡,死里逃生,盼到了和家人团聚的时刻。
弱冠之后的温饱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外祖父与外祖母结婚成家,随后几年里母亲他们兄妹五人相继出生,加上外祖父年迈的父母,一个将近十口人的大家庭,在当时那样艰苦的环境下能养活这一个大家庭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之事。为了缓解紧张的生活,年轻的外祖父倒也干得漂亮,在自由市场恢复、私人经营范围扩大的情况下过起了农商结合的生活。开辟荒地,圈养家畜,学了不少手艺,还要与外地商人做交易,做各种小本皮毛买卖。后来赶上改革开放时期,家庭的生活状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最显著的是餐桌上不再只有粗粮唱主角了,缝纫机、自行车、电视机一件一件地摆放在了家里。然而在外祖父心中最重要的是,在政策和经济条件的允许下,母亲他们兄妹五人都先后参加了高考,他们每个人都拥有过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每当说到这里的时候,母亲总会掉眼泪。她自豪自己有这样一位农民父亲。
花甲之后的住房梦
子女们相继成家立业,各自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花甲之年的外祖父早已是儿孙满堂,只需颐养天年了,可唯一不足的是,外祖父操劳了一辈子却从未住过宽敞明亮的大房子,由于家里人口多,以前窄小的房子里睡觉排一排。吃饭排一排,有座宽敞明亮的大房子是外祖父盼了一辈子事。正当母亲他们兄妹几人正在发愁时,政府出台了新的住房政策,他们随即为外祖父申请了一套廉租房。当外祖父看到新房子时,他用那长满老茧的双手摸了摸装修精致的门框,哽咽的说道:“你们也都不容易,我也老了,没这必要啊”。母亲随即上前欢快地说了句:“这是政府以补贴的方式向住房困难户提供的保障性住房”。外祖父听到后热泪盈眶,只说了几个字:“又是政府帮了我们啊”。
杖朝之年的文化梦
年迈的外祖父终究没有逃过病魔的追逐,他患上了肺癌,还记得外祖父临走前与我度过的那段日子。他会断断续续地给我讲一些共产党的英勇事迹,老百姓的生活变迁,还时不时要求听一段新闻,给我上一通“哲学课”。他多次叮嘱我要好好学习,做一个“文化人”,是啊,是啊,一个“文化人”,触动了我的心弦,这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中国农民对后代的寄语,这是他有生之年最后一个梦想了吧。
一个个美丽的梦,都变成了现实,天下有多少这样伟大的外祖父都在做着同样的梦,有多少家庭也在做着同样的梦,五十六个民族都在追梦!是的,作为华夏炎黄子孙,我们要敢于做梦,善于做梦!而我,作为其中的一分子,必须坚持奋斗,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充分利用党和国家提供的条件完善自己。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把祖辈的梦做下去,因为那是每一个中国人终将实现的民族复兴之梦-中国梦!
小草的大梦
政史1203班 廖军
即便卑微如小草,也会有自己的梦想。同样,即便我身如微尘,我也有自己质朴而宏伟的梦想
“中国梦”似清风,拂过河流与山岗。蓝色的,是我们大国崛起的梦。红色的,是我们中华复兴之梦......
描述我的梦,实在用不上华丽的辞藻,优美的咏叹。只能用最平实的语言——土地一样平实的语言。
我生在农村,长于农村。肥沃的黑土哺育了我,清甜的溪流滋养了我。大地就是我的衣食父母!我的爷爷在土地上耕耘,我的父亲也在田野上收获。一代又一代,播种、收获,收获、播种。循环往复,无始亦无终,如同不断吟唱的古老歌谣。如今,我站在这里。告别了故乡的热土。但,我仍然扎根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汲取营养,长出根,长出叶。将来的某一天,希望的种子也会飘远——像蒲公英。哪里都是家,哪里都会充满希望、激情与梦想。
爱之至深,所以念之至切。我热爱自己的家乡,思恋它亦如至亲至爱的人!我爱极了那个山明水秀、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牵挂它,担忧它。为它身腰消瘦,衣带渐宽......
交通闭塞、自然灾害频发。医疗、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教育资源贫乏,封建迷信思想浓厚……各种不和谐因素严重羁绊发展的步伐,怎能不让人忧心?!
然而,仅仅是这个小山村吗?
陕西安康--忻州师院,家乡—母校。漫漫旅途,繁华转眼即逝。烟花冷后,皆是苍凉……荒芜废弃的田地,贫穷破旧的城镇,支离破碎的黄土高坡,还有遮天蔽日的沙尘、雾霾!问我华夏又有多少个千里的距离?
难道,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梦?!
我的梦想很小。我只希望我的小山村也可以拥有快速便捷的交通、高等优质的教育、完善贴心的社会保障、拥有更为优美怡然的环境、享受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我的梦想又很大。我希望全国千千万万个这样的村庄、千千万万块这样的土地都可以健康快速的发展,让所有的人都可以实现真正的中国梦!
一个梦想,两个梦想,三个梦想…..千万亿个梦想汇聚成蓝色的中国梦。一个村庄,两个的村庄,三个村庄…..祖国的万千河山都将被梦想点燃!
中国梦,我们的梦。祖国的明天,需要我们携手共建!
晓梦随风
数学系1203班 常子明
听闻清明有雨,很是欣喜。很多时候,害怕淋湿,便错过了不该错过的雨,害怕面对,就留下了不应留下的叹。而年少的我很轻易又因错过再徒添伤感,何况是清明——一个本该静默的日子。一直期待,期待来一场静雨,静到连自己都忘记自己已在雨的怀里。雨,你曾是大地的一部分,这样的时节,你是否也在低吟着、酝酿着只为把那最美好的自己滴落在养育过你的土地?而清明返乡于我而言却只能是一种淡淡的奢念,繁花盛柳的春天,只怕又是一场缺席吧!就让这雨慢慢地下,慢慢濯湿心灵,慢慢将哀痛湮灭于春寒的料峭中,再慢慢地从眼角流出。
北国的春,来的很突然。只记得有天午休后,和小波从昏暗的楼层走到明晃晃的室外,我眯着眼用手拽着小波的胳膊,不经意竟看到了青绿的柳条,粉红的桃花,春天便在那时走进了心里。前往教室的路上我俩的谈话很轻,像是怕打搅了春姑娘的美梦一般。 “怎么不回家?”“啊?”“清明怎么不回家?”“想回没勇气,每次回家仿佛就回到了起点,努力积累的能力很快便消散了,家太温柔了。”“温柔不是家的错,有些事其实从头再来更能激励你前进。回吧,我也想看看你家乡的那个塔。”“好吧……带你去看木塔!” 从头再来就从头再来,家总该回的,毕竟那里是梦的起点。
清明节下午,我俩坐着火车北上朔州。车窗外,枯黄的玉米秆遮蔽了草木的丰美,兀怪的老树枝头裸露着空着的鸟巢,还有那堆积的煤块,高耸的山石,坍圮的烟囱,都默默地向后移去。“遗我以枯瘠,报之以华彩”,春天到了生机便跟着来了,所有的枯黄即将变换色彩。列车还未出忻州竟真的下起了小雨。雨一丝一丝地落入久违的土壤里,恍惚中,泥土便被激荡出了活力,从车内望去处处是若隐若现的涟漪,有雨的感觉真好!
几个小时后,我们回到了应县——我的家乡。推门,“吱呀”一声,酱黄的椽瓴,褪色的对联,时断时续的炊烟,一切都很熟悉,一切都没有变。“妈,我回啦。”一声“妈”换来的是母亲满脸的笑意与满口的嘘寒问暖。我让小波放下包随便坐,然后用家乡话同母亲说了很久。当母亲说要做饭了,我跟她说,我俩现在去看木塔,然后回来吃饭。母亲嘱咐了几句,我们便出去了。
傍晚的塔西广场很是热闹,伴着欢庆的流行音乐,三五成群的红男绿女在广场中尽情地穿梭着。而与广场仅一墙之隔的木塔依然是那样的寂静,高大的身影与渐渐暗下来的天色相和谐。“寂静”这样的字眼并不总是消极的,空旷的夜晚似乎比喧闹的人群,夸张的笑声更有内涵。静立着的木塔,一如菩提树下静坐的佛陀。“真的有佛牙吗?”小波问。“应该有吧,很多人说有。”“为一物而造一塔,值得吗?辽国因盛行佛教国库才会空的。”“我想我的先辈们为的那一物不是佛牙吧。”“不是佛牙,那是什么?”“愿力,无数人祈求一切美好的愿力。因为承载着愿力,所以木塔近千年来不管经受多么恶劣的地震、炮轰、人为破坏都依然挺立着,面对困难危险她躲不了也逃不脱她只能挺,她是我们县的象征。”“你的理解很特别,不像我从资料上看到的那样,没想过做得更好吗?”“不是没想过,当初本不该结下这段缘的,这个梦想太重我一个人承担不了。”“你究竟担心什么而不敢承担,难道不能让你的梦想像风一样轻灵吗?”“鹏能逍遥是因为风积的厚,梦想的轻与重不在于我怎么想,而在于知识的积累。我害怕我的知识不够。”“还记得你自我介绍时说过‘朔州’的‘朔’吗,你说‘朔’是亏极转盈的起点,孕育着无尽的希望,有起点有希望你还怕积不够知识吗?”“恩,多谢你的提醒,对于我深埋心底的梦想我会努力去实现的。天黑了,咱回吧,要看木塔的话明早再来。”“客随主便,你说了算。”本来是来看塔的,没想到我们又聊了这么久。对于小波说的话,我有些木然也很感动,这些天我情绪如此低沉,难为他这么关心我,和我聊了这么久。
回到家中,母亲已经做好了饭。一家人坐在炕上吃饭,饭菜很可口,心情也舒畅多了,再看小波那令人忍俊不禁的坐姿就更爽了。小波是第一次在炕上坐,因而生疏,在实现梦想的路途上,我应该多尝试尝试。今天收获了很多,家果然是不一样。
第二天,我俩进了木塔院内。一路上我俨然成了专业导游一股脑给小波讲了很多,小波听得也有点木然了,哈哈看来我这个导游当得很合格。“咦,这块碑下面有个乌龟。”“龟趺,唐代就流行用龟载负历史了,这块是李存勖的透玲碑。”“李存勖,任用伶官的那位吗?”“他是应州人,契丹人还没造木塔前,这座寺是他家的一部分。可惜,他后期执迷于唱戏,不然会更有作为。”“我听过那个故事,说他有次唱戏时连喊了两声李天下,结果被打了个巴掌。打他的人说:‘李天下者,一人而已,复谁呼邪!’李存勖听后不怒反笑还给了那人很多赏赐。”“他之所以宠信伶官一是他爱唱戏,再者他在这片土地生活过多少会养成一些性格。应州虽小,却有一些神秘学和一些说话听上去很玄的人。这些话听多了,遇上玄妙的话语就很容易听进去了。”“你也是这样的吗?”“我都上大学了,估计不会像他一样。我的意思是我们都应该避免被性格上的一些缺陷所影响。”“你说话好玄,不过也应该反求诸己,如果讲述木塔的话这些应该讲,很多人喜欢听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很多人喜欢的并不一定适合我,我有信心只是隔得时间久了便停滞不前了。我还得感谢你的鼓励呢。”“谢我就不必了,时候不早了咱回去收拾东西吧,一会儿回学校。”“回,毕竟回学校才能为梦插上翅膀啊。”“哈哈,越说越玄了。”我俩说笑着朝出口走去,乘兴而来乘兴而归这样的旅途才够豪迈。
汽车的开动结束了这趟回家之旅。小波后来说那晚很温馨,有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形容“家”一个“温馨”足够了,这次回家更大程度是心灵的旅途吧!汽车在大运高速上行驶着,从朔州到忻州穿过了很多路标,穿过了雁门关隧道,很快就能返回学校。人不像风那样无拘无束,但梦应如风一样浪漫自由。王安石说:“还是梦中随梦境,成就河沙梦功德。”梦有梦的功德,何须我再执着。
有时回家,并不是因为乡愁,有可能只是为了找回当初的梦想。不管怎样,这一次我梦当随风飘扬!
北林麻燕,绕塔转兮,朔风哀哀,比翼齐飞。
昔时离乡,月未圆兮,朔风凄凄,与梦别离。
斜阳半抹,落雁门兮,朔风凛凛,胡马北归。
痛饮狂歌,雪未融兮,朔风烈烈,行路长思。
朔风烈烈,行路长思……
一生荏苒书前老
生本1202班 陈浩
是否记得屋檐下石头斑驳的印记?那是岁月留下的皱纹,也是水留下的铭刻。贤者说:智者乐水。因为水有润物无声的细腻,厚积薄发的澎湃,有滴水穿石的耐心,假如有力量可以借助,还会像礼花一样绽放出华美的令人惊艳的喷泉。对于人而言,只有坚持不懈的读书学习才能产生强大的力量,浩瀚的书海中,一本好书就像一朵浪花,为成就博学的梦想推波助澜。见多方能识广,广闻方能博学。走出书本,掩卷沉思,细数不清心灵上有多少浩叹与哲思,回味在记忆中流动。
很想断章取义地引半句卡尔维诺讲过的那句话:“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一部百科全书、一个图书馆、一个物品储藏库…”倘若生命如一座图书馆,广博而谨致,浩阔而理智,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人生是本读不完的书,而要真正悟出其中的道理,更需要不断探索。轻轻蓬莱一本书,细细咀嚼书中的文学肌珠,以虔诚的心接受一次次心灵的洗礼,以书本为窗口,隔着透明的玻璃,静静地观看生活百态,淡淡地去领悟其中的真谛,亦体味其中的乐趣,是人生一大境界。
无疑,爱因斯坦的“图书馆”在童年已蔚然壮观,他读《大自然科学读物》,他读康德、休谟、马赫合斯宾诺莎。生命的开端里,立着哪一本书,也去就会发生不同的故事,也许只是加深了生命中固有的轨迹,谁知道呢,反正遇上了就是缘份。我们都忘不了童年里读过的那些文字,它们静静地镌在生命里,随时等待。
回忆,童年时读书,其本身就是为了寻找快乐,而读书以寻乐,正是我们所寻找的境界。
书,不可避免的成为生命的内容。不管囫囵吞枣或是含英咀华,他们都涵养着人生的养分,满满当当地塞进人生的图书管里,堆山添海。像我这般,漫读书,不求甚解。就这样散漫着,东鳞西爪,乐的愉快。于是最乐于前人的那些笔记,简短精微,只言片语间氤氲纸上烟云。
天若有情天亦老,陪着那些书一起慢慢老去,像情人一样,是一件寻常事。墨香相伴,却有不寻常的快乐。老来读书,有与往不同的风景,而读书到老,阅尽风华,幸甚矣哉。很久以前就有一个小习惯,习惯睡前将书至于枕下,安然入眠。仿佛它可以融进记忆,可以进入我的梦乡,它们于我来说,视如珍宝。
对这满架书,是一种细数长流的钟爱。不需甜言蜜语,不要海誓山盟,只是离不开,忘不了,日久天长,读着读着,就读过了春夏秋冬,读过了若许年华。红尘岁月,不知不觉,就爱它们到老。
一生荏苒书前老,乐享时光叹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