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部
首页  >  实践教学  >  作文竞赛  >  正文
忻州师院首届大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奖作品
时间:2009-06-03    信息来源: 基础部     访问量:
 

磨豆腐悟人生

                       法本0802   师少非

老人说:“撑船、打铁、磨豆腐是世上的三件苦差事。”

临近年脚时,农家都忙着过年。一年忙到头,两年忙到梢,该准备点过年的美食了。那么,就先做豆腐吧!这年的豆腐就由我去磨了。

把秋天收上场的黄豆拿出几十斤,淘洗干净,等到他们浸得白白胖胖像个胖娃仔后,我就挑着胖豆、柴草和放豆腐的竹匾,带上几块钱加工费,启程出发了。

来到一个农家的豆腐作坊。管磨的老人问我:“是你上磨还是牛上磨?我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意思,故意跟他逗着玩:“老大爷,应该是黄豆上磨,你想把我磨成豆浆,还是想把黄牛磨成肉松呀?”

“小鬼,看来你也就会吃了。”老人一点也不生气,说:“我问你,是你推磨还是黄牛替你推?“

“我想自己推着玩!”

“好,让你玩去吧!”老人笑了。

我一开始上磨,就像百米赛跑,推得飞快,但只推了十来转,觉得越推越重,直喘粗气,额头汗直冒,竟然上气不接下气。这时,我才觉得推磨并不好玩。老人坐在一旁哈哈大笑。我说:“还是请黄牛推吧。”老者不允,说:“不推也得推,让你吃些苦头,看你还神气不?”后来,我脚上像戴着镣铐,越推越慢,腿脚快软下来了。老人见状,便过来帮我推磨,说:“孩子,你今朝来推磨,我先打你一顿杀威棒,是想让你明白一个道理,叫做‘满饭好吃,满话难说’。”我惊愕不已。

随着磨盘的转动,磨盘里潺潺流出的白色液浆,装满了一大桶。听母亲说,浸豆很有讲究,豆未浸透出浆就少,浸泡时间太长也不好。变成豆芽菜就出不了浆了。那么怎样才是恰到好处呢?母亲说,只要把一粒豆掰开来,见豆瓣里没有像酒窝那样凹下去,就恰到好处了。

把磨好的生豆浆放在锅里烧开,再倒进缸里去“点花”,就是在烧熟的豆浆中点上适量的卤水,少点了,豆浆不凝固或太嫩;多点了,豆腐会太老,不好吃。这种“点花”技术,就是做豆腐的秘诀。

后来,我一直都没忘这“浸豆”的学问和“点花”的窍门,并越来越理解了这其中所包含的深意。那就是——凡事要有分寸,要妥帖。这是人们生活经验的结晶,也同样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讲究的“和五味以调和”、“中和之美”、“中庸之道”的哲理契合。“中”、“和”不是“不偏不倚”更不是“折中”而是辩证法。它教我在今后的岁月中,尽量避免偏激的行为与心理,以一种更通达事理、更平和、更宽容的心态去看待过眼的一切。

 

月圆·情圆

                                                                            政本0801曲美彩

夏去秋至,万物更替,又是一个中秋月圆之夜。

传统之中,人们或寄相思于明月,或慨人生之悲欢,郑重的“拜月”,狂欢的“玩月”,使“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吃月饼成为一种雅俗,而民间的中秋狂欢更成了这一夜的象征。然而,如今的我们,却将中秋节的文化意味肢解的分崩离析了,不仅那种相思团圆的韵味渐渐淡出,月饼更像礼品而非食品。过度豪华包装的月饼,随着中秋之夜的结束,一瞬之内由千金小姐变成了弃妇,没有进入人们的口腹,更多的是躺进了垃圾桶。更有甚者,将月饼装扮成了腐败、不道德的遮羞布,送一盒月饼居然也要搭配名酒、珠宝、高尔夫球杆……以风雅之名,遮贿赂之实,看起来的确是花好月圆、两全齐美。

年少时代的我,并不知道这里面蕴含的是一种文化哀愁,蕴含着一个民族病到痛处无力的呻吟,那时举头望月,心里怀揣着的更是一份敬畏与神往,就那样一直呆呆地望着,无法动弹。可是现在,是谁扼杀了我诗意的哀愁?又是谁,荒芜了那片皎洁的夜空?

中国的格调越来越淡了,那缕来自文化传统中的悠香,也不易被人们嗅得出了。

现在每当我们谈起中国传统文化,无不为一种忧患和落寞的心情所困扰。中华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史教给我们天地人之道和心灵之道,我们却在那一个劲的哈日、哈韩。试问,“哈客”一族,你们“哈”的还好吗?品茗、吃茶本是中国茶道的东西,现在提起来,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却是日本,所谓茶道四规的“和、敬、清、寂”也无一不是受到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但它终究没有囊括中国人追求“中和淡然”的修身怡性的人生至境,这本是我们老祖宗的东西,我们却向老外学得津津有味、不亦乐乎,其实,这和青蛙向人学蛙泳没什么两样!快餐文化风靡了大半个中国,卖火柴的小女孩一夜之间成为“促销女郎”,三国人物被丑化得啼笑皆非,网络炒作美女,搞笑传贴动画,更成了当代青年人的“价值”追求。如果你对此表示忧伤,你就会被嗤之以鼻,人们会认为你在矫揉作态,如此细想,这还真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悲伤。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精华正在消失!

汉语本是我们的国语,却在海外掀起了学习的“汉语热”,而我们的国人,却在用大半的时间来学习外语,甚至在国人召开的学术会议上,也要求一律用英语交流,与此鲜明的对比,外热内冷的现象,对国人来讲,无不是一种讽刺和讥笑。同样是形容动物的叫声,我们的母语可以淋漓尽致地将它表现出来,虎为啸,猿为啼,狼为嚎,狮为吼,马为嘶,如此丰富、形象与生动,诠释着中华五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是炎黄子孙的骄傲,如果我们连自己的话都讲不好了,那么又怎么能走好自己的路呢?

中国传统文化的脚步声之所以越来越轻,它的缺失,它的曲解,无不和当今时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人们浮华的内心紧密相关。一方面,我们过度地追求了某些物质利益,却将民族精神中的媲美之处丧失殆尽。处世、人生之道教给我们,爱心是不能带有丝毫功利性的,而看看现在的我们,捐赠、奉献爱心大多数都要搞得沸沸扬扬、人人皆知,与其说这是一种道德修养,倒不如说是为了争取更多的社会赞同和社会吸引力而进行的一场无硝烟的战争,许多东西如果打着“爱心”的旗号招摇过市,则会显得庸俗鄙陋了。另一方面,当代中国人的心理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盲目的“哈外”,不仅没让我们学到多少有价值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精髓正日益被遗弃、消磨着。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该拒绝现代文明,而是在现代文明的裂缝中,一些永恒民族文化的新芽,是该萌发了。

月亮终究还是会圆的,吃月饼的那种心情还会不会回来,赏月的那种气氛还能否找回来,就要看我们如何对待中国格调,如何品味中华韵味了。传承几千载,如一幅油墨山水画,浸润着千年文化的民族心灵。种下一粒传承的种子,我们盼它生生不息,一路绵延。

我抬头望着皎洁的夜空,又发了好一阵的呆……

 

黄土地的呐喊

                         经本0801    刘璐

 

黄土高原黄龙湾

三亲六眷遍绥远

  千年的黄河水不清

  跑口外跑了几代人

九曲黄河滚泥沙

走了大人走娃娃

    年轻轻走成个朽老汉

  走来走去是穷光蛋

        走一辈子西口守一辈子寡

    死活难到一搭搭……

激越豪放的基调,悲怆悠扬的旋律,深邃憾人的诗意,芬芳馥郁的韵律,反复多样的风格,这,是属于黄土高坡人民特有的呐喊。

古有诗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自巴颜喀喇山脉奔流而下的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孕育发展了我国历史上最为发达的三秦文化、中州文化、齐鲁文化,以及燕赵、河湟等文化区,与此同时,在由西南向东转为由北向南的拐弯处,又给我们汇聚了一个永远流不走的民歌之海。这就是陕北的信天游、内蒙古的爬山歌,以及我们晋北的小曲。

作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晋北民歌,通常指的是山西民间的老百姓在劳作时口头传唱或对唱的歌曲,也俗称“山曲”或“二人台”。从歌中,你不仅能读到晋北民众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的地理环境的种种生活样相:他们的窘困、他们的奋斗、他们的爱情、他们的智慧,而且还能从字里行间随处体味到未经雕琢的民众的艺术才能。

晋北民歌----历史悠久、蕴藏丰富、优美感人,隶属西北民歌,是民族文艺中的一朵奇葩。

然而,在这个崇尚“流行”的社会,随处可见的是流行歌曲,而那些,真正有内涵、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歌,却遭到我们的白眼,被我们当作“垃圾”扔到一边,作为黄土高原子孙的我们,竟然也如此对待黄土地滋养的艺术瑰宝,更加让人为这一艺术担忧。而且,到目前为止,晋北民歌仅仅只是出版过一些小册子而已,仍未得到较好的重视,相比之下,同时堪称北方民歌代表的信天游和爬山歌,早在解放前后,就已经由一些专家和艺术家搜集、整理、汇编出版,得以广泛宣传。如此残酷的事实,让我们不由担心,在50年、或者20年,也许甚至更短的时间后,是否还会有人记得,那荒凉贫瘠的黄土地上孕育的动人小曲?

民歌,是民族情感和智慧的结晶,她的种类繁多,音乐形式纷呈,但却有着共同的因子———将广阔、狭长的晋西北、陕北等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记得我初次注意民歌,应该是因为阿宝的那一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高亢、清脆、嘹亮——这是我听完后唯一想到的几个词。曲调清新自然,歌词通俗易懂,感情丰富有感染力,曲子朴实自然,不加一点修饰,宛如天籁,仿佛已经达到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妙境。直至那时,我才知道,歌原来还可以唱得如此震撼。

现如今,民歌作为一种民间艺术,虽然在上层建筑中已经渐渐成长起来,但,在这个流行歌曲泛滥的时代,仍旧得不到她应有的重视,尤其是我们当代的年轻人,对民歌的认识更是少得可怜,在那些所谓的新新人类眼里,民歌,无一不是“落后”、“老土”的代名词,早已脱离了流行轨道,更加失去了那个年代吟唱的情景,就连她里面蕴藏的浓厚文化韵味、凝结的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华,以及他表现出来的质厚淳朴的深厚感情,也被我们一并抛弃,这不仅是我们的损失,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损失。

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新一代,不仅要肩负起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还应该担起继承和发扬我们传统艺术文化的担子,让我们的晋北民歌不仅能够代代传承,而且可以响彻整个中华大地,成为世界音乐的一大主流!

为了晋北这片荒凉贫瘠、沟壑纵横的土地上,能够永恒地拥有一片音符驰骋的蓝天,一个民歌激荡的海洋,请,从这一刻起开始关注民歌,唱响民歌吧!

 

曾经的痛,谁在守望

                                                        

                                                                    外语本3  安立楠

“法国公开拍卖中国圆明园青铜兽首鼠首和兔首铜像。2009225日晚,这两件牵动炎黄子孙情感的圆明园兽首,最终以2800万欧元的天价,在一场举世瞩目的世纪拍卖会上再次易主。”

这是一则来自记者的报道。前些日子鼠首和兔首的拍卖在国内国外闹得沸沸扬扬,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街头巷尾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虽然我对国际新闻了解甚少,但听到这个消息时除了震惊,心里还荡漾起了莫名的悸动。

谈到圆明园,我和她还是有些缘分的。

记得曾经有一次到北京游玩,经过圆明园门口,但当时仅仅以为圆明园中的风景都是些残垣断壁,并不值得去欣赏,就没有涉足。后来在一本杂志中无意看到了一篇描述圆明园的文章,拿起来细细品味,才知道那些残垣断壁背后的无奈和凄凉,坚韧和顽强,为小时候的不理解后悔不已。去年到北京探亲,恰巧给了我一次弥补的机会。刚落下脚来的第二天就迫不及待要去圆明园参观。走进园中,那些破碎的美出现在眼前。虽然是第一次见面,却感觉熟识得似乎是一位久别重逢的老朋友。那是一种多么复杂的感觉啊!喜悦、庆幸、痛心、惋惜……所有的情感一涌而上,让我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该喜还是该忧。

    漫步园中,陶醉在那份失意,那份欢喜里,眼睛像被蒙上了一层薄雾一样,渐渐模糊了。仿佛在眼前看到了她原来的容颜,有宏伟的宫殿,有轻巧玲珑的楼阁,有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有象征农村景色的“山庄”,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有仿照苏州狮子林和海宁安澜园的风景名胜。多么漂亮,多么惬意啊!就像一片世外桃源一样,总会想起“流连忘返”这四个字。但恍惚一瞬间,一切美丽被打碎了,一场噩梦悄悄袭来。她的容貌被一次又一次的掠夺毁灭了,可以感觉到揪心地疼,一点一点,一滴一滴,鲜血渗了出来,呼吸也变得急促。但却只能看着别人举着火把挥着大刀在她身上蹂躏。珍品被法国士兵带走了,珍奇的钟表,五光十色的绫罗绸缎,珍贵的艺术品堆满了法国的军营,金银财宝也塞满了英国人的口袋。而那些搬不动的大瓷器和珐琅瓶被侵略者打得粉碎,他们仍然不甘心,一场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烟雾弥漫了北京城,也弥漫了中国人的心,她在哭泣,可是有谁可以听到?

    这场浩劫,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有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他们高高兴兴地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他们共同分享了圆明园这座东方宝库,还以为自己取得了一项伟大的胜利。

    他们胜利了吗?或许吧。“十二生肖兽首”是在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流失的。正如今天所看到,兔首和鼠首在巴黎被公开拍卖。然而,这又能证实什么呢?圆明园作为鸦片战争中最大的受害者,留给我们的难道仅仅是那些伤痕吗?

    不,绝不是!

 诚然,圆明园是一段最生动、最真切的历史记录和诠释。可以说任何文字性的记载,任何图片或影像,都不能比圆明园中一小块断壁残垣更真实地触及人们的内心。这其中,包含着真实而丰富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废墟的文化就像刚刚愈合的伤口,表面的平静下埋藏着撕裂和疼痛。这种疼痛是写在历史上的阴影,它给今天的生活增添了压迫,但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心灵上回旋的空间:我们的生命有没有勇气承受超过其本身的灾难。

 历史的天空经历过风风雨雨,圆明园经历了两度劫难。今日的圆明园遗址正因为其残破而尤其具有纪念价值。因为圆明园被焚毁后的残垣断壁更能激活人们对于惨痛历史的记忆并深思近代中国所以落后挨打的原因,进而思考民族振兴的路径。痛苦的东西总让人们牢记深刻,并促人奋进。相反,歌舞升平却可能使人麻痹,忘记居安尚要思危。这就是悲情纪念的意义所在。

 那些曾经的痛,曾经的伤痕,守望着我们,请不要离开!

 

 

   人生竟可如此精致

                                                    外语系0802200802111064 陈曦

那年夏天,我高考了,无语,无奈,无思,无泪;那年夏天,是它,让我尝到了“参悟”的味道,似乎触及了我灵魂的最深处。我轻轻地叩击着梦中的柴扉,然后说:“苏州园林,我来了。我来是为了寻找,寻找一个天堂。”园中的山光潭影,草木虫鱼,亭榭轩廊,虚实之景,都浸泡在中华文化的大酒缸里,其醇香厚味,必须亲自品尝方知其味,诸如苏舜卿的神韵,渔父的精神,苏轼的灵魂,李白的飘逸。流连在山峦池塘,盘桓于云烟霞彩,穿行在松涛雨声之中,精致俯拾皆是。

           拙政园·典雅淡秀

明代正德四年,官场失意的朝廷御史王献臣建造此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腊之费。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名“拙政园”。

园以水为主,水景缅邈,狭长的曲岸深处出岛,浅水藏矶,高者为山,低者拓池,清旷如郊野。从“倚虹亭”到“枇杷晚翠”,有山林苍翠,竹子高标,梧桐韵雅,有苏舜钦“日光穿竹翠玲珑”的冰清玉洁;从“小飞虹”到“海棠春坞”,从“小沧浪”到“与谁同坐”,无不像一帧精美的画,精致澎湃着我的心。

精致人生,典雅淡秀。丰盈自己的内心,自然会散发出典雅之气。面对脚下延伸的路,淡定地走下去。一时间泪水涌出了眼眶,自己为什么不可以有耀眼的瞬间?在这样一个自己都觉得卑微的身躯里面,顿时载满了汹涌的情思,我要作蔷薇,开放时倾宇宙之力于典雅的一瞬,凋谢时无声淡秀,不失去内在的温柔。

   网师园·自足适意

清乾隆年间光禄寺少卿宋宗元,50岁时养亲陈情归里,居此园,借“渔隐”雅意,经以“网师”名园。“网师”,即“渔父”,“钓叟”。他只为追慕“渔父”式的自足适意,洒脱不羁的人生态度和随缘认运、清净淡泊的“渔钓精神”。那里充斥着苏轼“江头千树春欲岸,竹外一枝斜更好”的闲静自足,也有李白“庐山东南王老峰,春天削出金芙蓉”的淡寂适意。

我陶醉于它的构筑精致,意境过清,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园内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流畅、流通、流动。题词铭记无处不在,为园林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涓涓细流脚下而过,倒映着钟亭落霞。

精致人生,自足适意。世事不会总如人意,当理想落空,我们逐渐靠近现实,接受现实。山水一程赶路,我们要抓住每一个触摸梦想的机会,而后心满意足地走适合自己的路,这本身即是一种圆满。我们不必苛求完美,有时遗憾也是一种幸福。自足适意,豁达至重,爱挫折,爱拼上所有的尊严,爱再去战胜它,即使它伤了你的心。学习渔父们的心灵陈辞,自足适意,安然无戚戚焉。

            留园·奋力向望

留园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初为太仆寺卿徐泰时之东园,清代乾嘉时期,园归东山人刘恕以“天若留此名胜之地,为中兴气润也……”仿‘随园’之例,即以‘留园’名之。

今园分四部分,中部为山水花园,东部以建筑为主,西部是土石相间的大假山,背部则是田园风光,各呈千秋,精湛巧妙,随处你都可留下倩影,作一回画中人。湖山、池水、建筑得以融为一体;假山一座,池水一弯更是独出心裁,它们每一处都奋力展现出自己最美的姿态。

精致人生最需努力追求、奋力向上。享受生命,并坦然地为之奋斗。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能力,那就是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我们像蜗牛般一直在爬,就足以给自己留下令生命感动的日子。面对眼前这个有颜色、有温度、有光亮、有声音、有气息的世界,我心生温暖。我心中释怀了许多,仿佛获得了重生,大把温暖光线肆无忌惮,汹涌而入。

想不到一个理由,我就来到了苏州园林,也还没想出下一个理由,我离开了它,只是它承载的那份厚重的文化内涵带给我的心灵的重生,永远都挥之不去。人生竟可如此精致,每一天都让自己有一些心灵与智慧的增长,每一天都让自己随时拥有一些奉献和付出。苏州园林那细微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文化内涵与灵动精致时刻让我心生温暖,即使在最无助的时刻也坚持生命力的品质,拥有精致的人生,不论在这个春天,这个夏天,还是那个秋天,那个,那个……

                忻州师范学院基础部      电话:0350-3339261
                地址:和平西街10号        邮政编码:0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