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1.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大学语文;College Chinese
2.课程类别:þ公共课程 o学科基础课程 o专业课程 o其他
3.课程性质:þ必修课 o选修课
4.课程总学时: 51 总学分: 3
其中实验学时:17 实验学分:1
5.适用专业:除中文系外所有专业学生
6.先修课程:
一、课程简介(150字以内)
《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学科,也是提高人文素养的一门重要课程。本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是解读、赏析经典文学作品;讲解启事、条据等应用文体的写作;作文写作。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综合素质及语言应用能力。
《大学语文》在弘扬传统文化和学生的德育教育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为全校除中文系之外所有专业的本科学生开设的人文素质必修课。其目的是促进文理渗透,增强学科间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课程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1.理论教学
单 元
|
篇 目
|
计划学时
|
绪言
|
1.《大学语文概述》
|
2课时
|
仁者爱人
|
1.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
2课时
|
2.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
3课时
|
第二单元
和而不同
|
1.《老子》二章(《老子》)
|
2课时
|
2.容忍与自由(胡适)
|
2课时
|
第三单元
以史为鉴
|
1.五代史伶官传序(宋·欧阳修)
|
2课时
|
第四单元
胸怀天下
|
1.秋兴八首(其一)(唐·杜甫)
|
1课时
|
2.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宋·辛弃疾)
|
2课时
|
第五单元
故园情深
|
1.二月兰(季羡林)
|
2课时
|
第六单元
礼赞爱情
|
1.长恨歌(唐·白居易)
|
2课时
|
第七单元
洞明世事
|
1.断魂枪(老舍)
|
2课时
|
第八单元
亲和自然
|
1.始得西山宴游记(唐·柳宗元)
|
2课时
|
第九单元
关爱生命
|
1.我与地坛(史铁生)
|
2课时
|
2.苦恼([俄国]安东·契诃夫)
|
2课时
|
第十单元
浩然正气
|
1.张中丞传后叙(唐·韩愈)
|
2课时
|
第十一单元
冰雪肝胆
|
1.念奴娇·过洞庭(宋·张孝祥)
|
2课时
|
2.牡丹的拒绝(张抗抗)
|
2课时
|
教学基本要求:
《大学语文》课本的选文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力载体,兼顾历史、哲学、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在教学中应力求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赏析、思考、讨论、辨析,提高人文素养。
2.实践教学
写作教学内容
|
教学时数
|
学文例话(一)说理
|
1课时
|
学文例话(一)说理
|
1课时
|
学文例话(二)抒情
|
1课时
|
学文例话(二)抒情
|
1课时
|
学文例话(三)叙事
|
1课时
|
学文例话(三)叙事
|
1课时
|
学文例话(四)写人
|
1课时
|
学文例话(四)写人
|
1课时
|
应用文写作(告示)
|
1课时
|
应用文写作(条据类)
|
1课时
|
应用文写作(书信)
|
2课时
|
应用文写作(计划)
|
1课时
|
应用文写作(总结)
|
1课时
|
作文点评
|
1课时
|
阅读讨论
|
2课时
|
教学基本要求:
1.讲解启事、条据、书信、计划、总结等日常应用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口语和书面写作的练习,提高表达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与爱好。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1.理论教学
根据《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教学要求,我们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采用课前预习,课上讨论、重点讲解,课外阅读、课后背诵等系统学习方法,使课堂精讲与指导泛读相结合,“主课堂”与“次课堂”相结合,“主课本”与“次课本”(《参考书目》指定的其他参考书)相结合的方法。
2.运用多媒体积极展开教学。教师创意制作课件,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讲授更多的知识。通过优美的课件,让学生积极进入情境,展开想象;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实践教学
1.讲解启事、条据、书信、计划、总结等日常应用文的写作,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2.与写作实践相结合。教学中要安排多处写作练习的“创作点”。如学了第一单元“仁者爱人”,就可以指导学生写一篇有关的文章,谈一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这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把零碎的观点整理成系统的理论,另一方面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
1.理论教学:
《大学语文》的理论教学考核内容主要有文学知识、作品阅读、诗词赏析等。文学知识主要指的是作家作品基础知识和文体基础知识;作品阅读主要是指文本内容以及写作特色;诗词赏析主要是指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2.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考核内容主要由写作实践与学习过程等成绩组成。写作实践主要是指实践课中的各种写作练习;学习过程主要是指课堂互动、课后作业、读书笔记、出勤等。
3.课程总成绩评定:理论教学占40%,实践教学占60%。
六、教材及学习资源
1.教材:
1.[1]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第十版),[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学习资源:
[1]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
[2]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8.
[3]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
[4]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5]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执笔人: 审核人: 批准人:
审定日期:
注:版面采用A4纸打印, 整个文档设置左边距2cm,右边距2cm;上下边距2.5cm。(教研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