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奖
以文明之语彰大国之礼
地本2105班韩冉
春风十里不及你一语解颐,冰也可以令对方如披冰雪。故而,问候虽小,意义却大;言语虽小,文明事大!封千里最想有一言暖心。语言的巨大魅力就在于,善用它可以令闻者如获珠玉;恶言之言语文明不仅能架起沟通的桥梁,拉近人与人的距离;更是美好心灵的外显,体现出来的是睿智的思想、良好的家风、乃至大国的礼仪。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理应倡导言语文明,以文明之语,彰大国之礼。
那么如何践行言语文明呢?私以为,须从使用文明的语言和文明地使用语言两方面做起。前者是言语文明的内容,后者是践行言语文明的方式和思想源头,二者互为表里,表里兼重!
首先求得体,进而求”达、雅”是使用文明的语言的两个层次。
所谓得体是指得体地使用文明用语。生活中,有些人认为非脏话不足以表达真性情,爆粗口方显得关系深,进而排斥我国自古流传的文明用语,代之以一些粗俗生造的网络用语。殊不知,性情的真伪、关系的深浅,与出口成脏并无直接关联,网络用语不过是某些人掩饰不良情绪的借口。真正的友好必然是建立在彼此尊敬的基础上的,多用敬语恰恰是对关系的珍惜和重视。反观那些躲在电脑、手机后的键盘侠们,倒是六亲不认,口不留情,肆意实施语言暴力。扬言语之清风,树社会之正气势在必行!
使用文明的语言第二层次就是力求”达、雅”。思想家严复曾提出,“译者三难:信、达、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表达也相当于将自己的思想用语言翻译出来。发扬汉语文化,力求”达、雅”,会让我们的表述更富有文明的美感。众所周知,汉语在炎黄子孙的口中、笔下流转千年,历经秦风汉雨、唐霜宋雪,让我们与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跨时空交流,颂其所颂,感其所感;为我们重现那些不复存在的传奇建筑、画栋雕梁;使我们知晓国家历史做奋发有为的新青年,这样的语言不值得我们学习、运用吗?
难道”落霞与孤鹜起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不比”我靠,这落日真xx好看”更能形容出我们所见之落日余晖的美景?难道”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不比”铷過愛,深愛”更能表达出我们对所爱之人的情真意切?答案显而易见。优美的语言不仅言简义丰,还能营造浓厚的氛围感。所以,用语文明力求”达雅”的过程,本身就是传承语言文化遗产的过程,何乐而不为?
践行言语文明更要求我们做到文明地表达。习主席曾说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如何讲好呢?那必是文明地讲文明的语言,也即文明需要文明地倾诉。
文明地倾诉,首先源自于正确的思想与平和宽容的心态。所谓”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和谐社会需要文明地表达来维护。我们国家虽保护公民言论自由,但这不是无边界的自由,更不代表我们可以口无遮拦,肆意放纵心底的恶,文明地使用语言根源于努力提高自我的修养。错过一站而起言语争执,谩骂争吵终至惨祸发生,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带给我们的伤痛还不够深吗?设若,人们之间的相处能多一些宽容理解,少一些冲动易怒,是否会为文明用语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设若我们能用那些有温度的文字话语代替那些冷漠伤人的话语,是否亦能多一些笑庵相映,少一些冷脸对峙?春润万物于无声,当冷嘲热讽,恶语相向被温暖的语言取代,潜滋暗长中社会已于那刻起变得越来越和谐!
文明地倾诉,还在于坚定的立场和进退有度的从容。烛之武语退秦师、诸葛亮舌战群儒;晏子使楚而不受辱,相如抗秦而完璧归。一言以兴邦,亦能一言以丧邦。国家的强大也需要文明地表述来捍卫。而今,国际社会仍然动荡不安,不过是从明枪大炮的斗争转化为意识形态的斗争,国家间的利益斗争日益隐蔽化,讲话用语更需三思谨慎,看外交部发言人的发言哪一个不是立场坚定而铿锵,用最合适得体的话语保护我们不容侵犯的国家权力,怎能不为人民喜欢?
鲁迅先生有言:“语言有三美,意美在感心,音美在感观,形美在感目。”简单的三美却道出了文明用语的真谛,使用文明用语,文明地使用语言,让文明自用语始,说来赏心,听来悦耳,您说可好?
(指导教师:秦亚红)
多想一点,多享一点
数本2110班王雅晖
有着传统延续,中华5千年来生生不息。有着习惯影响,父母兄长从小言传身教。有着责任驱使,让国之顶梁青春之少年为之担当。在人人传颂的桃花源,那里有文明的人温暖人心,有文明的家庭令人心驰神往。有文明的社会使得世人精神物质生活蒸蒸日上。这便是多去想做文明事,就会多去享受文明益。我们从”知文明”到讲文明再到立文明的经历更是对这两个核心点的有力证明。
文明看似是一个空泛的概念,但离我们从来都不遥远。就像是我们从小就被教”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知文明”的这一过程我们一直在通过他人言传身教的去学习。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文明的信仰是深入我们骨髓的精神,除了古人古文的唤醒,也许是看到父母将手中的垃圾扔入垃圾桶,看到父母无意识下的动作,在时间的慢煮下,渐渐地让我们认为这样的习惯是正确的。又或许是我们讲文明时得到的无意夸奖,那时我们便总是将”知文明”当作一种荣耀,争当文明”小明星”的幼稚可爱行为便是在潜意识里展现我们知的过程。
正是在我们尚不懂人事之时,这种荣耀感便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想来讲文明的魅力便从这时开始影响我们。虽然我们便感知得到了文明即是有条条框框的框架,但它也不乏有丝丝入扣关乎生活的小事,对于这种神秘横无际涯而又细致入微的精神充满着好奇,我们开始依样画葫芦的学着,探索着去”知文明”。
在”知文明”的魅力熏陶下,不知不觉我们到了讲文明的年纪。一朵小红花是对我们讲文明的嘉奖,竖起的大拇指是对我们在文明的礼赞,数不胜数的夸赞使我们不禁好奇为什么讲文明是人人都崇尚的呢?这时讲文明内涵便更具有吸引力了。探索的过程自然是成功的。有思想,有主张的我们慢慢的知道了,讲文明并不是为了得到这些夸奖,是因为讲文明的我们更可以真正的帮助社会,讲文明的我们得到的不光是简单的夸赞,而是别人与自己都享受到了讲文明的好处。式想,在没有谩骂的沟通空间里,交流是否更加顺畅。礼让行人的马路是否更加周良稳泛。我们懂得相互体谅时温暖是否感化了我们的心灵。
这些更深层次的幸福其实都是在我们多想文明一点后多享受到的。文明这盏灯照亮了我们独行社会的心,文明这本书教会了我们应以怎样的心态行驶在前进的征程,于是乎,文明这颗种子深深地扎入了我们青少年的心,故我们以真诚的信念浇灌着文明之花。
在旷日累时的养护下,文明之花在你我心中渐渐茁壮成长。那时稚嫩的孩童已成风华正茂的翩翩少年,这时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立文明,以历史来论证,在动荡的近代,人们疏于对文明的建设,中国国民素质普遍低下,思想落后,文明意识太弱,面对西方列强分割中国时束手无策,只能仓皇而逃。这时康有为先生写道”少年志,则国志,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自由则国自由。“以望呼吁青年一代去提升自我以改变国家命运。
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文明的影响力有多大,我们做为青年的影响力有多大。所以作为新时代青少年的我们要将立文明成为我们的任务。因为只有将文明真正注入国人心里,国家才可以似铜墙铁壁般坚固。作为祖国最新鲜的血液和建设国家的主力军,在国家的培养下我们明白了文明对于我们的意义,在国家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今天,国家足够领域发展自我,挑战自我时,我们不仅要将自己变成最好的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奠定好国家社会的良好风气,作为时代强劲的季风,将讲文明的观念细针密缕的吹到大家心里。
想要立文明之风气时我们可以通过志愿活动去宣讲文明,通过互联网加的途径,发挥作为青年人的优势让更多的人知文明,更多的人讲文明,也同时让多的人加入立文明风气的行列中。我们从小事出发,传播关爱,热情和尊重。我们从实事出发,优先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做人态度,懂得分享,懂得体谅。利用青年人的影响力影响社会。此时的我们潜移默化的方法让文明之花开得更茂盛,让文明之花氤氲的香气陶然更多人。
我们从崇尚知文明到确定目标去立文明社会,这种坚定不移的精神,正是因为我们是”想文明”而”享文明”的受益者。在我们有能力去立文明之风时要尽自己所能,献自己之所力。一个文明的社会是自由的社会,它因自律而自由。一个文明的社会是富强的社会,它因自信而富强,强大的青年是时代进步的催化剂,我们生于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如今我们要让文明的阳光沐浴更多的人,让人们摘到更多文明的可口的果实。
程门立雪是敬重知识的文明,雪中送炭是互敬友爱的文明、孔融让梨是敬兄知礼的文明。文明用着坚韧的金线串起中华民族的信仰,做成手串代代相传。而如今的我们则是手串的守护人。每一个人献出一份力,则会有14亿份力保护着我们的文明。当我们都肯多想做一点文明之事时,我们会享受到更多文明之益。这种良性循环一旦形成将会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文明是全面建成现代化国家的精神要求,是我们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要求。科技在文明中产生,社会在文明中优化。将中华人民内在对于文明的敬重唤醒,让中华文明之珠因闪耀而发出的耀眼光芒照亮世界上更多无助的角落,让这束光温暖到更多的人。
(指导教师:王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