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概况
课程名称 |
大学语文 |
课程代码 |
321110100 |
适用专业 |
思想政治教育 |
开课学期 |
第3学期 |
课程类型 |
公共必修课程 |
学时/学分 |
48/3 |
课程负责人 |
翟宇君 |
课程组成员 |
张立新、李鹭、孙彩萍、柳晓红、邓占云、连慧英、王志芳、赵志丽、陈志敏、毛丽玲、刘佼 |
《大学语文》是忻州师范学院的一门公共必修课,通过赏析经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有助于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通过讲解应用文写作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文学知识:了解中国古代、现代、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熟悉各时
期的代表作家、作品及其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等知识要点,能较准确阐述经典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构建完整且清晰的文学知识体系框架,为深入研读文学作品和开展文学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课程目标2:具有较强的语文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提高文学
素养与语文应用能力。
课程目标3: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形成积极的人
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
毕业要求 |
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践行师德 |
师德规范 |
1.1理想信念。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
课程目标3 |
践行师德 |
教育情怀 |
2.3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把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工作的最好回报。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 |
学会育人 |
综合育人 |
3.3 学科拓展。了解中学思想政治学科与语文、历史、理科、艺术等学科的联系,了解中学思想政治学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发展实践的联系。 |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学会发展 |
沟通合作 |
8.1 校内合作。深刻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发扬团队协作精神,积极主动参加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团队建设等活动,善于分享经验和资源,具有与领导、同事沟通合作的能力。 |
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 |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矩阵关系图
名称 |
践行师德 |
学会教学 |
学会育人 |
学会发展 |
师德规范 |
教育情怀 |
学科素养 |
教学能力 |
班级管理 |
综合育人 |
学会反思 |
沟通合作 |
1-1 |
1-2 |
1-3 |
2-1 |
2-2 |
2-3 |
3-1 |
3-2
|
3-3 |
4-1 |
4-2 |
4-3 |
5-1 |
5-2 |
6-1 |
6-2 |
7-1 |
7-2 |
8-1 |
8-2 |
大学语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学语文 |
M |
H |
M |
|
|
|
|
M |
课程目标1 |
|
|
|
|
|
M |
|
|
|
|
|
|
|
|
|
|
|
|
|
|
课程目标2 |
|
|
|
|
|
M |
|
|
M |
|
|
|
|
|
|
|
|
|
M |
|
课程目标3 |
M |
|
|
|
|
H |
|
|
M |
|
|
|
|
|
|
|
|
|
M |
|
四、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要求
1.理论教学
单 元 |
篇 目 |
计划学时 |
绪言 |
1.《大学语文概述》 |
3课时 |
第一单元 仁者爱人 |
1.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
2课时 |
第二单元 和而不同 |
1.《老子》二章(《老子》) |
3课时 |
2.容忍与自由(胡适) |
2课时 |
第三单元 以史为鉴 |
1.五代史伶官传序(宋·欧阳修) |
2课时 |
第四单元 胸怀天下 |
1.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宋·辛弃疾) |
2课时 |
第五单元 故园情深 |
1.归去来兮辞 并序(晋·陶渊明) |
2课时 2课时 |
2.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
第六单元 礼赞爱情 |
1.蒹葭(《诗经》) |
2课时 |
第七单元 洞明世事 |
1.断魂枪(老舍) |
2课时 |
第八单元 亲和自然 |
1.始得西山宴游记(唐·柳宗元) |
2课时 |
第九单元 关爱生命 |
1.我与地坛(史铁生) |
2课时 |
2.苦恼([俄国]安东·契诃夫) |
2课时 |
第十单元 浩然正气 |
1.张中丞传后叙(唐·韩愈) |
2课时 |
第十一单元 冰雪肝胆 |
1.念奴娇·过洞庭(宋·张孝祥) |
2课时 |
第十一单元 诗意人生 |
1.客至(唐·杜甫) |
2课时 |
教学基本要求:
《大学语文》蕴含着丰富的经典文学作品,课本的选文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力载体,兼顾历史、哲学、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在教学中应力求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赏析、思考、讨论、辨析,提高人文素养。
2.实践教学
教学基本要求:
写作教学内容 |
教学时数 |
学文例话(一)说理 |
1课时 |
学文例话(一)说理 |
1课时 |
学文例话(二)抒情 |
1课时 |
学文例话(二)抒情 |
1课时 |
学文例话(三)叙事 |
1课时 |
学文例话(三)叙事 |
1课时 |
学文例话(四)写人 |
1课时 |
学文例话(四)写人 |
1课时 |
应用文写作(告示类) |
1课时 |
应用文写作(条据类) |
1课时 |
应用文写作(书信) |
2课时 |
应用文写作(计划) |
1课时 |
应用文写作(总结) |
1课时 |
阅读讨论 |
3课时 |
1.讲解启事、条据、书信、计划、总结等日常应用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口语和书面写作的练习,提高表达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与爱好。
五、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时分配及对课程目标的支撑情况
序号 |
课程内容框架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式 |
学时 |
支撑 课程目标 |
1 |
理论教学 |
《大学语文概述》《齐桓晋文之事》《老子二章》《容忍与自由》《五代史伶官传序》《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归去来兮辞》《听听那冷雨》《蒹葭》《断魂枪》《始得西山宴游记》《我与地坛》《苦恼》《张中丞传后叙》《念奴娇过洞庭》《客至》等文学作品的赏析。 |
讲授、探究 |
34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2 |
实践教学 |
学文例话《说理》、学文例话《抒情》学文例话《叙事》、学文例话《写人》《计划》《书信》《启事》《条据》《总结》等应用文体的写作。 |
讲练结合 |
17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六、课程目标与考核内容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课程目标1: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了解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了解经典文学。 |
文学常识、对经典文学作品的了解 |
课程目标2:具有较强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提高语文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 |
文学作品阅读、诗歌赏析、应用文写作 |
课程目标3: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
写作 |
七、考核方式与评价细则
考核方式 |
比例 |
考核/评价细则 |
平时 考核 |
40% |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情况 (1)出勤10分; (2)基础写作35分; (3)应用写作15分; (4)作业、课堂互动、读书笔记40分。 |
期末 考试 |
60% |
评价标准:严格按照《大学语文》期末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进行阅卷。 |
综合 成绩 |
100% |
平时考核(40%)+期末考试(60%) |
八、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1、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机制
(1)评价机构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在基础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由课程负责人负责实施,承担该门课程的所有任课教师共同参与评价。
(2)数据来源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采用的数据源自课程考核的成绩,课程考核成绩包含出勤成绩、平时考核和期末试卷考核成绩等。
(3)评价周期
本专业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周期一般为1年。
2、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方法
每门课程应有3-5个课程目标,每个课程目标对8个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的支撑情况是不相同的,按照各个课程目标对8个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的支撑力度,对每个课程目标赋予权重值。根据一门课程的所有课程目标都应该对该课程的整体目标达成有所贡献的原则,该课程的整体目标达成度由该课程的所有课程目标达成度的加权平均值确定。
(1)各个课程目标权重值的确定
每门课程一般有3-5个课程目标,每个课程目标对8个毕业要求的支撑力度有高(H)、中(M)、低(L)之分,为了便于操作,赋值H=3, M=2, L=1。假设某门课程有个课程目标,第个课程目标对8个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的支撑力度有个H、个M和添加公式个L,那么,第个课程目标的分值添加公式,第个课程目标的权重值确定为
添加公式 ,
所有课程目标的权重值之和。
(2)各个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计算
各个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采用“考核成绩分析法”,随机抽取1-2个教学班级为样本,课程考核材料包括考试、测验、作业、考勤、实验(实习、设计)报告、读书报告等。每个课程目标都有支撑该课程目标的教学内容,假设某门课程有个课程目标,支撑第个课程目标的教学内容试卷考核总分为,抽取的样本学生该部分的试卷考核平均分数为,是该课程支撑第个课程目标的形成性考核的平均得分(形成性考核一般包括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和平时测验等),支撑第个课程目标的形成性考核总分为,是期末试卷考核占总考核的比例,那么,第个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计算公式为
,
若某个添加公式,即期末考核试卷中无支撑该课程目标的内容,则添加公式。
(3)课程的整体目标达成度的确定
一门课程的整体目标达成度由该课程的所有课程目标达成度的加权平均值确定。假设某门课程有个课程目标,第个课程目标的权重值为,第个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为,那么,该门课程的整体目标达成度为
.
(4)课程的整体目标达成度评价标准
参照忻州师范学院学分制管理办法及学士学位授予条例,平均学分绩点≥2.0者才可获得学士学位。由于学分绩点2.0对应课程考核成绩为70分,因此,本专业课程的整体目标达成度评价标准设定为“达到0.70为评价合格”。
九、本课程各个课程目标的权重
依据第八部分中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计算得到本课程的各个课程目标的权重如下:
课程目标 |
课程目标-1 |
课程目标-2 |
课程目标-3 |
权值 |
0.118 |
0.353 |
0.529 |
十、持续改进
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及教学督导的反馈,检验学生对本课程涉及的语文修养和语文应用能力的达成情况,及时对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调整教学指导策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及期末考试成绩,检验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的达成度情况;根据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的达成度情况,参考优秀课程的成功经验,在系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重新修订本课程大纲,实现持续改进。
十一、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1.推荐教材
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第十一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参考书目
[1]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5]教育部高教司、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执笔人:翟宇君
2024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