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大学语文 |
College Chinese |
课程编码 |
321100100 |
课程类别 |
公共课 |
课程性质 |
必修 |
考核方式 |
考试 |
学 分 |
3 |
课程学时 |
48 |
开课学期 |
第 2、3 学期 |
开课单位 |
基础部 |
适用专业 |
非中文专业专业 |
二、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是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课程精选古今中外经典文学 作品,内容广泛。学生通过研读经典文学作品,能有效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形成 良好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该课程是本科教育体系中的基础课程,为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撰写论文提供语言 支撑。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有助于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为后续各专业课程学习中所需的 文化底蕴、文字功底及思维能力奠定基础,助力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优质人才。
三、课程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
内容 |
课程目标 1 |
文学知识: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古代、现代、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熟知 各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及其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等知识要点。学生能 准确阐述经典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构建起科学 的完整且清晰的文学知识体系框架,为深入研读文学作品和开展文学研 究奠定坚实基础。 |
课程目标 2 |
语文能力:学生显著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快速、精准地掌握各类文 本(包括文学作品、实用应用文体等)的写作方法、结构逻辑与细节信 息;学生在写作方面,能根据不同的文体要求,撰写结构严谨、语言流 畅且富有创意的文章;同时,强化口语表达能力,做到表达观点明确、 逻辑连贯。 |
课程目标 3 |
人文情怀:学生研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入研读与感悟,深刻理解并尊重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创作过程中,提升审美 情趣和精神境界,塑造健全人格和独立个性,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以人 文精神为指引,追求美好生活。 |
(二)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毕业要求 |
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践行师德 |
师德规范 |
1.3 理想信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具有依法执教意识; 具有高度的教书育人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学高为师,身正 为范 ”为标准,立志成为 “ 四有 ”好老师。 |
课程目标 3 |
践行师德 |
教育情怀 |
2.2 职业素养。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加强自身修养,具 备人文底蕴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积极建构从教必需的专 业知识和综合素养。 |
课程目标 2 |
学会育人 |
综合育人 |
6.2 学科育人。能够将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贯穿 于中学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各学科的育人特点和育人价值, 能将专业教学有机融入育人环节,掌握以中学课程教学为平 台践行学科育人、综合育人的规律和方法。 |
课程目标 1 |
学会发展 |
沟通合作 |
8.2 沟通技巧。能营造良好的沟通气氛,乐于沟通,学会换 位思考,学会推心置腹的真诚交流,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 力。 |
课程目标 2 |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矩阵关系图
名称 |
践行师德 |
学会教学 |
学会育人 |
学会发展 |
师德规范 |
教育情怀 |
学科素养 |
教学能力 |
班级管理 |
综合育人 |
学会反思 |
沟通合作 |
1-1 |
1-2 |
1-3 |
2-1 |
2-2 |
2-3 |
3-1 |
3-2 |
4-1 |
4-2 |
4-3 |
5-1 |
5-2 |
6-1 |
6-2 |
7-1 |
7-2 |
8-1 |
8-2 |
大学语文 |
|
|
|
|
|
|
|
|
|
|
|
|
|
|
|
|
|
|
|
大学语文 |
M |
H |
|
|
|
M |
|
M |
课程目标 1 |
|
|
|
|
|
|
|
|
|
|
|
|
|
|
M |
|
|
|
|
课程目标 2 |
|
|
|
|
H |
|
|
|
|
|
|
|
|
|
|
|
|
|
M |
课程目标 3 |
|
|
M |
|
|
|
|
|
|
|
|
|
|
|
|
|
|
|
|
(四)本课程各个课程目标的权重
课程目标 |
课程目标-1 |
课程目标-2 |
课程目标-3 |
权值 i |
0.222 |
0.556 |
0.222 |
四、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基础课程,其教学方法丰富多样且各有侧重。
1.讲授法:教师系统讲解作品背景、主题、艺术特色等知识,传授语文基础理论 和规律,帮助学生快速构建知识框架。
2.讨论法:围绕经典文本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培养学生的表 达能力与思维能力
3.研读法:推介经典篇目,让学生自主阅读并完成作业,培养自主学习和独立思 考能力。
4.写作训练法:结合课程内容安排写作练习,如文学评论、实用文体写作等,提 升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
五、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篇目 |
重点 |
难点 |
《大学语文概述》 |
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 标;大学语文对提升文学素 养和综合能力的作用 |
理解大学语文在专业学习 及个人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定位 |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
掌握儒家仁政思想的内蕴 |
儒家仁政思想在现代社会 治理中的借鉴意义与局限 性 |
《<老子> 二章(< 老 子 >) 》 |
领会老子关于 “道 ”“有 无相生 ” 等哲学概念;体 悟传统文化中的道法自然 |
准确把握老子哲学思想的 深邃性 |
《容忍与自由(胡适)》 |
理解容忍与自由的关系;学 习其以实例论证观点的写 作手法 |
思考在多元价值观冲突背 景下,容忍的边界与自由的 限度 |
《五代史伶官传序(宋・欧 阳修)》 |
分析文章 “盛衰之理,虽 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 的 观点;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 方法 |
从历史兴衰中提炼出对现 代企业管理、国家治理等方 面的启示 |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 答之(宋・辛弃疾)》 |
感受作者雄浑豪放的风格; 理解词中蕴含的爱国情怀 |
体会以文为词的写作方法 |
《归去来兮辞・并序(晋・陶 渊明)》 |
把握陶渊明田园归隐思想 的内涵 |
领悟作者高洁的品性与人 生智慧 |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
体会文中独特的意象营造 与细腻的情感表达 |
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深厚乡 愁及文化寻根意识 |
《蒹葭(<诗经>)》 |
理解《诗经》重章叠唱的艺 术形式;感受诗歌中朦胧含 蓄的爱情主题 |
挖掘《蒹葭》在不同文化语 境下的象征意义与审美价 值 |
《断魂枪(老舍)》 |
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 造,把握小说对传统文化传 承与变革的思考 |
探究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 |
《始得西山宴游记(唐・柳 宗元)》 |
体会文中山水游记的独特 写景手法;理解作者在文中 寄寓的情感 |
领悟作者在山水间寻求精 神慰藉的深层意蕴 |
《我与地坛(史铁生)》 |
感受作者关于生命、母爱等 主题的深刻思考 |
掌握文中语言描写和行为 描写等多种写作方法 |
《苦恼([俄国] 安东・契诃 夫)》 |
掌握小说以小见大的写作 手法,理解社会底层人物的 苦难 |
多角度体会文章主题 |
《张中丞传后叙(唐・韩 愈)》 |
梳理文章叙事与议论相结 合的结构 |
掌握文中历史事实与文学 创作的关系 |
《念奴娇・过洞庭(宋・张孝 祥)》 |
感受词中物境与心境高度 融合的写作方法 |
体悟作者的人格魅力与精 神境界 |
《客至(唐・杜甫)》 |
品味杜甫诗歌质朴自然的 语言风格,体会诗中蕴含的 人情之美 |
体悟作者诗作中的爱国情 怀 |
学文例话(说理) |
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写作实 践 |
说理的表达方法 |
学文例话(抒情) |
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写作实 践 |
抒情的表达方法 |
学文例话(叙事) |
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写作实 践 |
叙事的表达方法 |
学文例话(写人) |
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写作实 践 |
写人的表达方法 |
应用文写作(启事) |
准确掌握启事的写作方法 |
内容的完整性与简洁性 |
应用文写作(书信) |
准确掌握书信的写作方法 |
语言风格的得体性 |
应用文写作(计划) |
准确掌握计划的写作方法 |
精准设定可量化目标 |
应用文写作(总结) |
准确掌握总结的写作方法 |
规纳规律性认识 |
阅读讨论 |
多角度研读经典文学作品 |
体悟经典名著中的主题 |
六、课程内容及安排
序号 |
章节 |
课程内容 |
教学目标 |
学时 |
教学方 法 |
对应 的课 程目 标 |
序号 |
章节 |
课程内容 |
教学目标 |
学时 |
教学方 法 |
对应 的课 程目 标 |
1 |
第一单 元 仁 者爱人 |
齐桓晋文之 事(《孟子》) |
学生能够准确梳理孟子的论辩逻 辑,清晰阐述儒家 “仁政 ” 思 想的内涵;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 能力;增强批判性思维与语言表 达能力 |
2 课 时 |
讲授 法,讨 论法, 研读法 |
1、2 |
2 |
第二单 元 和 而不同 |
《老子》二 章(《老子》) |
学生能够精准阐释老子 “道 ”“有 无相生 ” 等哲学概念的基本含 义;深入体会老子辩证思维的精 妙之处 |
3 课 时 |
讲授 法,讨 论法, 研读法 |
1、2、 3 |
容忍与自由 (胡适) |
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容忍与自由的 内在关系;学会运用实例论证观 点的写作方法 |
2 课 时 |
讲授 法,讨 论法, 研读法 |
1、2、 3 |
3 |
第三单 元 以 史为鉴 |
五代史伶官 传序(宋・欧 阳修) |
学生能够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方 法;提升书面表达能力 |
2 课 时 |
讲授 法,研 读法 |
1、2 |
4 |
第四单 元 胸 怀天下 |
贺新郎・同 父见和再用 韵答之(宋・ 辛弃疾) |
学生能够真切感受作品中雄浑豪 放的风格特点,体会词中用典的 作用与蕴含的情感;提升文学鉴 赏能力 |
2 课 时 |
讲授 法,讨 论法, 研读法 |
1、2、 3 |
5 |
第五单 元 故 园情深 |
归去来兮辞 ・并序(晋・ 陶渊明) |
学生能够流畅背诵《归去来兮辞・ 并序》;提高古代文学作品的审 美鉴赏能力;深入理解文中出世 与入世选择中的人生智慧,塑造 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
2 课 时 |
讲授 法,讨 论法, 研读法 |
1、2、 3 |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
学生能够体会文中独特的意象营 造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体悟作品 中蕴含的深厚乡愁及文化寻根意 识; |
2 课 时 |
讲授 法,研 读法 |
1、2、 3 |
6 |
第六单 元 礼 赞爱情 |
蒹葭(《诗 经》) |
学生深刻感受诗歌中朦胧含蓄的 爱情主题;体会文中人物形象的 塑造;增强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
2 课 时 |
讲授 法,讨 论法, 研读法 |
1、2、 3 |
序号 |
章节 |
课程内容 |
教学目标 |
学时 |
教学方 法 |
对应 的课 程目 标 |
7 |
第七单 元 洞 明世事 |
断魂枪(老 舍) |
学生能深入把握作品中关于传统 文化传承与变革的思考,培养辩 证思维能力 |
2 课 时 |
讲授 法,讨 论法, 研读法 |
1、2、 3 |
8 |
第八单 元 亲 和自然 |
始得西山宴 游记(唐・柳 宗元) |
学生能够掌握柳宗元山水游记独 特的写景手法,理解文中寄寓的 情感,提升文学感悟能力 |
2 课 时 |
讲授 法,讨 论法, 研读法 |
1、2、 3 |
9 |
第九单 元 关 爱生命 |
我与地坛 (史铁生) |
学生能够掌握文章借景抒情、融 情于景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自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
2 课 时 |
讲授 法,讨 论法, 研读法 |
1、2、 3 |
苦恼([俄 国] 安东・ 契诃夫) |
学生能够掌握文中以小见大的写 作手法,深入理解社会底层人物 的苦难;增强批判性思维与社会 责任感 |
2 课 时 |
讲授 法,讨 论法, 研读法 |
1、2、 3 |
10 |
第十单 元 浩 然正气 |
张中丞传后 叙(唐・韩 愈) |
学生能够清晰梳理文章叙事与议 论相结合的结构;提升议论文写 作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
2 课 时 |
讲授 法,讨 论法, 研读法 |
1、2、 3 |
11 |
第十一 单元 冰雪肝 胆 |
念奴娇・过 洞庭(宋・张 孝祥) |
学生能够深刻感受词中物境与心 境的高度融合的艺术境界,体会 词中旷达豪迈的情怀,提升文学 审美能力 |
2 课 时 |
讲授 法,讨 论法, 研读法 |
1、2、 3 |
客至(唐・杜 甫) |
学生能够准确体会诗歌质朴自然 的语言风格与蕴含的人情之美、 家国情怀 |
2 课 时 |
讲授 法,讨 论法, 研读法 |
1、2、 3 |
12 |
学文例 话(一) |
说理 |
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
2 课 时 |
讲授 法,写 作训练 法 |
2 |
序号 |
章节 |
课程内容 |
教学目标 |
学时 |
教学方 法 |
对应 的课 程目 标 |
13 |
学文例 话(二) |
抒情 |
掌握抒情的写作方法 |
2 课 时 |
讲授 法,写 作训练 法 |
2 |
14 |
学文例 话(三) |
叙事 |
掌握叙事的写作方法 |
2 课 时 |
讲授 法,写 作训练 法 |
2 |
15 |
学文例 话(四) |
写人 |
掌握写作人物的方法 |
2 课 时 |
讲授 法,写 作训练 法 |
2 |
16 |
应用文 写作 |
启事类 |
掌握启事的写作方法 |
1 课 时 |
讲授 法,写 作训练 法 |
2 |
17 |
应用文 写作 |
书信 |
掌握书信的写作方法 |
2 课 时 |
讲授 法,写 作训练 法 |
2 |
18 |
应用文 写作 |
计划 |
生掌握计划的写作方法 |
1 课 时 |
讲授 法,写 作训练 法 |
2 |
19 |
应用文 写作 |
总结 |
掌握总结的写作方法 |
1 课 时 |
讲授 法,写 作训练 法 |
2 |
20 |
阅读讨 论 |
阅读经典名 著 |
让学生研读经典文学作品,提高 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 |
3 课 时 |
讲授 法,讨 论法 |
1、2、 3 |
七、考核形式与成绩评定
(一)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 |
评价方式及比例(%) |
过程性考核 |
表现性考核 |
结果性考核 |
成绩比例(%) |
作业、测试等 |
论文、报告等 |
期末考试 |
课程目标 1 |
5 |
5 |
18 |
28 |
课程目标 2 |
5 |
5 |
18 |
28 |
课程目标 3 |
10 |
10 |
24 |
44 |
合 计 |
20 |
20 |
60 |
100 |
(二)评价标准
1.考核方式评价标准
考核方式 |
比例 |
考核/评价细则 |
平时 考核 |
40% |
(1)过程性考核; (2)表现性考核; |
期末 考试 |
60% |
评价标准:严格按照《大学语文》期末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进行阅卷。 |
综合 成绩 |
100% |
平时考核(40%)+期末考试(60%) |
2.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和整体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具体计算 方法如下:
课程分目标达成值根据课程分目标各考核环节结果均值计算,每个课程分目标的达成值计算方 法如下:
课程分目标 i 达成值=∑(学生在各考核环节得分的均值)/(各考核环节对应课程分目标 i 的 目标值) ×相应的权重
整体课程目标达成值为该课程各分目标达成值的加权平均值,大于等于 0.70 即为达成。
八、教材与参考资料
(一)教材选用
徐中玉、齐森华、谭帆《大学语文》(第十一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二)参考书目
序号 |
编者 |
教材名称(或版本)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1 |
袁行霈 |
《中国文学史》 |
[M].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 |
2025 年 |
2 |
钱理群、温 儒敏、吴福 辉 |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 年》 |
[M].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 社 |
2018 |
3 |
陈思和 |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 程》 |
[M].上海:复旦 大学出版社 |
2008 |
4 |
范文澜 |
《中国通史》 |
[M].北京:人民 出版社 |
2009 |
5 |
冯辉 |
《文化概论》 |
《文化概论》, [M].北京:中国 言实出版社 |
2014 |
(三)网络资源
(1)爱课网,网址:https://www.icourses.cn/
九、其他说明
本大纲经课程开课单位制定人、审定人、审批人签字后方可生效,以上内容由课 程开课单位负责解释。
制定人:翟宇君 审定人:翟宇君 审批人:李鹭
时间: 2025 年 4 月 15 日